中国的鬼节为何不敌万圣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19:03 新浪星座论坛 | ||
10月31日,西方的“鬼节”———万圣节又让商家赚了个盆满钵满,而过节的主要群体———都市里的年轻人,虽然大把往外掏银子,但也“不改其乐”。这时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具有同样意义的中国鬼节———盂兰节。同样的理由、相似的项目,中国本土鬼节像许多其他节日一样,不敌洋鬼,甚至渐渐在日历上消失了身影。这是为什么? 爱凑热闹其实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爱凑热闹几乎是中国人的民族性。传统节日中除了宗教含义外,本来也有很多民众可以参与的活动,来满足人们对“热闹”的渴望。 看过电视剧《大明宫词》的人一定还记得,太平公主初遇自己未来驸马时的情景:幼小的她和女伴走散了。在长安拥挤的街道上,她拽下了自己头上的面具,四处寻找,逢人就问。当她胡乱拉下一个男子的面具时,一张优雅的面孔蓦然出现,她未来的人生画卷就此展开……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唐朝的“鬼节”———中元节,也就是盂兰节。当时,除了祭拜之外,还有丰富的民间活动。像灯会、放焰口、放河灯等等。直到现在,台湾还保留着这种习俗。他们的主要活动有放水灯、普度和抢孤。 放水灯总是被赋予很多浪漫色彩。最初,它是用来通告水府幽魂(溺毙的鬼)来享用祭品。水灯分为水灯头、水灯排两种。水灯头分为圆形灯笼和纸厝(房屋状的水灯)两种。水灯排是用木材扎成木筏上面再悬放灯笼。把水灯放入水中,相传水灯流得越快,该字姓人家当年运气愈好。 而另一种活动“抢孤”现在在港台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活动。原来,在普度的广场上会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在著名的动画《麦兜故事》中“抢包山”的情节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现在每年我们还能看到香港政府在盂兰节期间发布的通告,广而告之民众注意财物和环境卫生等。可见传统鬼节在港台因为有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活动作支撑,仍然受到民众的喜爱。 规避迷信,还是适应人们新的生活需求? 由于规避迷信,或是适应人们新的生活需求,很多活动不再举办。而洋节恰好“钻”了这个空子。 很多古老的节日在最初发生的时候基本都是由于敬畏鬼神,祈求现世幸福平安之意。因此很多仪式也含有祭祀、礼拜功能。像春节的放鞭炮为了驱鬼,端午节吃粽子为了驱赶河中鱼虾、保护屈原身体等含义。 而在今天,很多节日的迷信色彩已经随着社会变革而失去了理论依据。原有的仪式只要被视为单纯的活动,本来是可能因为中国人爱凑热闹的“习性”而流传下来的。 国内传统节日只剩下“吃”? 但是,目前国内的传统节日能够保留下来的似乎只剩了“吃”。除了那些重大节日中的活动,像耍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等还能进行外,其他的都湮灭了。没有了民众可以参与的活动,节日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形形色色的洋节正是用多样的活动占据了这个时间差。 就拿刚过去的万圣节来说,必胜客等商家早在一周之前已经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吸引年轻消费者。各大商场超市也有很多促销活动。在洋节里,人们之所以敢于“庆祝”、敢于兴高采烈地搞活动,也正是因为它是舶来品。即使背后含有宗教意义,在异域文化的土壤里,也仅以时尚符号的面孔出现,不容易在本土生根发芽。所以,洋节流行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而不全是商家营销的“功劳”。 出路:找出比在家吃喝更多的花样 当然,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风尚。中国的传统节日要求人们回家团聚,重视亲情。但是当下的年轻人更喜欢洋节也是因为能够外出活动,而不必留在家里。毕竟年轻人更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而守在家中也确实除了吃喝没有更多的花样。在传统节日形式单调的影响下,年轻人当然会更青睐热闹多变的洋节。鬼节,说到底只不过是个“由头儿”,是个名目,玩出花样来才是真实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节不敌洋“鬼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