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淡水天
古诗里有一句话特别动人: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你明明不曾见过这个人,但是他/她却让你感觉非常熟悉,仿佛认识了很久似的。宝黛初识,宝玉便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问其究竟,原来二人早已有过木石前盟,只是彼此都不记得罢了。那你的似曾相识之感又是从何而来?
一、“似曾相识”原来并不偶然
调查显示,大约66%的成年人都至少曾经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这种现象并不偶然。
英国利兹大学心理系的阿基拉-奥康纳等人曾经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现象。欧康诺让实验对象进入隔音的房间,对他们施行催眠。之后,电脑开始大声读出一张20个单词的列表。这些词中有“便士(penny)”一类的常用词,也有“教会会议(synod)”这类不常见的词语。几分钟后,欧康诺叫醒实验对象,测定他们对于一个新列表上单词的熟悉度,结果表明40%的实验对象对被催眠时听到过的单词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个实验证明,人类在面对一个新的场景时,大脑首先在记忆库中搜寻对比,如果搜寻到相同或相似的信号,大脑便将眼前的场景识别为熟悉。
二、一些线索唤醒了沉睡的记忆
心理学家认为,似曾相识之感可能源于我们接收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这些信息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如同沉睡了一般。然而,某一天,一些特定的线索可能会唤醒那部分记忆,调动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与之相匹配。一旦情境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对他一见如故?你还在为这种奇妙的缘分而惊喜?请警惕以下几种可能:
(1)你们曾无数次地擦肩而过,那些记忆片段堆积在一起,终于唤醒了你的熟悉感;
(2)你曾经在特殊的意识状态下虚构过这号人物(白日梦、半清醒半睡眠),可惜你忘记了;
(3)你把小说里的情节、电影里的情节……所有你间接体验过的东西,当作了真实。
你无法分清真实与虚幻
三、家庭教会了你去挑选特定的人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让你一见如故的那个人,确实值得你一见如故。因为他的身上,有你生命中某个重要他人的影子。而那个人,很可能就是你的父亲(或者母亲)。
别为这样的理论感到惊奇。事实上,你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女人跟一个像她父亲一样残暴嗜虐的酒鬼结婚;一个男人爱上了像他母亲一样强势尖刻的女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虽然听上去是些让人厌烦的精神分析理论,但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从家庭中学会如何挑选伴侣,如何表达爱意。不论家庭关系是亲密、平淡或是冷漠,那些烙印始终镌刻在我们身上,并留下长长的划痕,而原生家庭中的关系也会延伸到新生家庭中去。事实上,我们的潜意识正如GPS系统一样运作,为我们找寻一份似曾相识的,曾经在自己家庭中体会过的爱意。
独家声明: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