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立春的典故来源及相关民俗(图)

2016年02月04日 11:05  新浪星座  微博 收藏本文     

  文/董易林(blog)(微博

立春时节的传统与民俗立春时节的传统与民俗

  刚告别了二十四节气末尾的大寒,来到了2月4日的立春。这天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日。自秦以来,我国即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之始。这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虽然这和真正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季还有很大差别。在人们心中,春季天气温暖,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鸟儿从南归,春播耕种忙。在气候学上讲,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每年2月4日或5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立春日,晚七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的说法,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还有“咬春”、“报春”等叫法。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春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的习俗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立春要祭春神、祭太岁。句(gōu)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从演春到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立春必“咬春”。立春必“咬春”,一个“咬”字,形象地画出了立春之日生动的食俗文化。咬春指的是立春日吃春饼、春盘、萝卜、五辛盘等节令食品,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关于吃萝卜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躲春”不可睡觉!上面和大家讲了讲立春日的传统,每年快到立春,很多朋友都特别关心“躲春”的事儿。其实简单来说,躲春就是躲太岁,每年犯太岁的那些生肖,在当年极容易碰到倒霉的事,惹祸上身。更需要格外敬重、供奉太岁星君,以求平安度过这个流年。在立春日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候,不希望被刚刚“上任”的太岁星君发现,就要躲藏起来,这就是躲春,躲春需要的就是静守以待立春时过去。

  

    独家声明: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关键词: 民俗传统立春民俗典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强烈推荐: 每日运势查询 免费算个人星盘 在线文字投稿 周公解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