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梦?噩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 12:55 《星星物语》杂志 | ||
正如李悦同学所说:人生有了梦想才会美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梦都会是好梦,对不对?那么,“明星梦”会是好梦,还是噩梦呢?接下来,还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例子吧。 案例直击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中石化巴陵石化鹰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晏某参加了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女声”选拔赛。比赛当天,当其他同学正在紧张进行中考复习时,她却偷偷跑到长沙参加节目。班主任胡老师一气之下,将她的课桌抬出课堂,并不许其再进教室。后在家长、校方的协调下,该学生才得以重返课堂。 --据千龙网报道:山西大同一所农村中学的学生、14岁的小化只因从报纸上看到郑州一家影视公司的招聘演员广告,从家里拿了3000元钱坐火车来到郑州市,找到那家影视公司,按照公司的要求,小化交了2000多元的培训费和试镜费,一来二去,小化身上的钱很快花光。无奈,他只好放弃"培训",但明星梦还是遥遥无期,所以也不敢和家人联系,无奈只好流浪街头,幸被郑州市石佛派出所警察发现,才与其家人取得联系。 --据新闻报报道:山西卢女士的女儿玲玲从小身材高挑、相貌出众,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也很早就推荐她到当地的少年宫学习跳舞,玲玲也一门心思地想学表演。初中毕业后,她上了当地的艺术中专,学模特表演,学费10000元一年。除了学习、住宿,动不动的培训费、服装费,让卢女士一家把钱全砸在了上面。卢女士说家里已经没有一分钱存款,但是这样的经济情况不愿意和孩子说,怕孩子心理有压力。 如此“造星”,谁之过? 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件两件,报纸和电视上也经常报道,但是虽然有这么多活生生的例子,还是有人不懂得反思,还是继续前仆后继地往“明星梦”涌去。我们不禁要问:谁该为这样的“造星”活动负责? 家长:逃不掉的责任 家长们都想“望子成龙”,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显得太过“急功近利”。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那些假星探屡屡得手。 另外,许多家长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把对孩子培养的成功与否和“功利”二字牢牢地联系了起来。他们认为,孩子出名要趁早,挣钱要抓紧,让孩子早日踏上星光大道自然成了最佳的选择。假星探正是摸透了家长们的这一心思,才会使骗术从容得逞。 如果我们的家长们都能明白:“孩子的未来是要以今天踏实的努力和辛勤的培养作为基础”、“当明星并非成功的唯一途径”、“年少出名对年幼的孩子未必是件好事”这些道理的话,那些以骗人为生计的假星探们又能到哪里去寻觅他们的市场呢? 媒体:影响不容忽视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文娱活动并没有错,但关键是不能荒废学习。媒体要搞这样的活动,最好选在假期,不要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而且这类节目成人化倾向十分明显,台上的表演和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学生表演应充分展示他们的清纯、活泼,但无论是作为主持人选拔,还是作为歌唱表演,举手投足都格式化、成年化。另外,着装方面也过于前卫、夸张,根本不适合未成年学生。 巨奖也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从小执着于金钱,会使人丧失理想,而各种大赛则以金钱为诱饵,靠高奖励来维持,容易使学生变得急功近利,惟利是图。 媒体应该引导学生追求高雅崇高的目标。 学校:懂得“因材施教” 不要错误引导学生过度关注自身形象、关注如何引人注目或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脱离其他学生的世界,形成自我意识强烈的个性,这样都不利于其心理发展。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树立正确的参赛观。 因此,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应“因材施教”,注意对其行为上的科学指导,为其树立自立、自强的自我形象。 社会:少一分功利,多一份关爱 “造星”运动的行为主体包括未成年人本身、造星的组织和观众,作为集体行为,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未成年人不参加选秀;如果商家不组织“造星”;如果观众朋友们不投去各色的眼光、不拍手掌;“造星”就不能成为运动。 何况现在的“明星梦工厂”,根本无视人才成功的基本规律,一味的以“张扬个性”作为卖点,“引诱”中小学生到处“做秀”,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成为“明星”,相反,在他们精心“包装”的背后,图的是一己之私,他们的做法不仅助长了浮躁和低俗的风气,也使得这些孩子们的明星梦想彻底“夭折”。 社会问题还需要社会来解决,为孩子们营造茁壮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还要靠全社会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