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你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图)

2015年10月21日 11:30  壹心理  收藏本文     

  文/小明

你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你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

  几乎隔三差五的,在某地就会爆出新闻,哪儿哪儿出了一个少年天才,Ta的IQ高达XXX。这不,前一段时间外媒又报道了,英国12岁小女孩儿,在门萨俱乐部的IQ测试得到了162分的高分,比爱因斯坦和霍金的智商都要高。又或者几个月前,国内西安大学少年班招考的某学生,IQ高达142……

  IQ,即智商。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新闻里面总要蹦出来这么个高智商的新闻。除此之外,智商一词也深入我们的用语中,比如“你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我的智商是你的三倍”等,更进一步说,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网络上都曾测过自己的IQ。

  今天,小明就和大家详细聊聊智商这东西。

  智商这个词最早怎么来的呢?

  在1905年,法国人比奈出于某种原因(最后会告诉大家),和他的助手西蒙制订了一套给孩子的测试题。这就是心理学史上大名鼎鼎的比奈-西蒙量表。

  这份量表由30个测验组成,事先由大量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平均得分。假如,小明在测试的时候,得分与6岁小孩的平均分相同,那么小明的智力水平则是6岁,即智力年龄为6岁。如果小明今年已经10岁了,那么显然他的智力发展出了些问题。

  比奈-西蒙量表一经推出,就因其简单易用,受到欧美学界的热烈欢迎。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更是将其修订成适合美国本土使用的版本,即知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在推孟的量表中,结果并非是用智力水平表示,而是使用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的概念——智商。它的完整名称是智力商数,用公式表达为: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如果小明的IQ接近100,说明他的智力正常,如果远远大于100,则表示智力非凡,远小于100则视为智力低下。

  从那时开始,IQ和随之而来的智力测验,正式开始席卷全球。大量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将智力测验奉为圭臬,大量衍生量表制定产生,学校用它们甄别学生的优劣,移民局用它们判断是否有痴傻移民入境,军队用它们作为选拔士兵的参考……

  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智力测验的盛世,各种智力量表层出不穷,比较知名的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即使在今天它还是很热。但是对于IQ的质疑,从来、从来、从来就没间断过。

  伴随而来的争议

  最大的一个争议,就是这些量表测出来的IQ,到底准不准。想知道它准不准,我们就要先搞清智力的定义,可不提这个定义还好,一提就要乱套了。因为智力这玩意儿,根本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有的人认为数学好就是智力高,有的人却要看语文成绩。作为人脑中抽象的概念,智力不能直接被观察测量,每个科学家都站在自己分析的角度定义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发现,一个人虽然在不同的智力测验中得分不同,但是差距都不大。据此他提出智力二因素理论,即智力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简称G因素和S因素。G素包括我们活动中要用的基本能力等,只要G因素不低,每个测验得分都不会太低,也正是如此,智力测验和学习成绩之间相关性不错。但是G因素代表不了智力的全貌,特定的任务还要用到专门的S因素。大多数任务,只有在G因素和S因素合力下才能完成。

  斯皮尔曼的理论只是众多智力理论中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和证据,但是还没有哪个定义能完全整合智力的概念,更别说有哪个量表可以测出完整的智力来了。

  既然真正测不出来,那么这些量表岂不是废纸?也不是。虽然智力测验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他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测者的部分能力。利用这些结果,心理学家们做出了不少“成绩”。

  高IQ的人,果然是天才咯?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推孟利用斯坦福-比奈量表,挑选出一大群高IQ的天才儿童,并开始了长期的跟踪调查。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考察一下这群天才儿童的成长情况,即使在他逝世后,这一追踪也没停止,由他的同事继续进行。结果,这些天才绝大多数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这么说,高IQ的人,果然是天才咯?这一点肯定有疑问,在跟踪调查的过程中,研究者们的关注无形中就是对这些人的鼓励,而且推孟他们还为这些孩子提供了不少有形的帮助,比如写推荐信、匿名奖学金等。不管怎样,对于这些人来说,被评为高IQ确实给了他们巨大的帮助。

  但是,大家有考虑过那些被评为低IQ孩子们的感受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人们认为智力是先天决定的。你测试的智商高,你就天生聪慧,你智商得分低,你生来就是愚笨或者发育缓慢。高智商还好,如果一个孩子得分低,弱智的标签很容易烙在他的心里。可这真的是命中注定吗?

  根据最初的统计发现,女性智商比男性低,有色人种智商比白人低,乡村农民智商比城镇居民低,外来移民的智商比本土居民的智商低。美国本土的城市白人男性利用智商来捍卫自己的优越性,他们利用智商的概念,歧视和排挤女性、有色人种和外来移民。

  有科学家直接指出,这些差异只不过是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罢了,相关的证据比比皆是。上世纪60年代有研究者曾实施一个计划,给予一些低收入儿童物质支持,改善他们落后的成长环境,结果没几周,这群孩子的智商平均涨了10点!不过,当计划停止后,这些孩子的智商又回落了。

  虽然通过IQ测试,能准确发现一些先天智力受损的儿童,比如有先天脑部疾病。但是,大部分人实际上处于智商的中段,而且这些差异并不足以证明他们不好。但糟糕的是,IQ太低无形中给了很多人巨大的负面暗示。

  1923年,美国专栏作家利普曼就曾激烈地指责推孟等的研究:“在五十分钟内,你就可以对一个人命中注定的适应性走出判断和分类,我憎恨这一说法的厚颜无耻。我憎恨这一说法的自命不凡。我憎恨与之有关的科学方法的滥用。我憎恨这一说法所造成的优越感,以及它强加在人们身上的自卑感。”

  被遗忘的初衷

  讽刺的是,110年前比奈和他的同事制订智力测验量表,是为了发现智力落后的孩子,以便针对性给他们提供教育帮助,而不是给孩子贴上弱智的标签。

  从一开始,他可能就预见到了人们会滥用智力测验,所以他将智力测验的结果命名为心智水平(mental level),而反对成为心智年龄(mental age)或者智商这些概念。因为他们认为智力得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教育和训练是能提高得分的,但是智龄和智商却容易误导人们智力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实的结果是,好记易用的智商早已深入人心,智力测验帮助且祸害了人类社会一百多年。

  所以,下次大家在网上测IQ图个乐呵就行,千万别拿结果太当真。

  P.S:既然1905年第一套比奈-西蒙量表才问世,比较成熟的智力测验都是自它开始的,那些网上流传的所谓达芬奇、歌德、牛顿等人的智商,当然是后人意淫的产物。

    独家声明: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关键词: 心理智商天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强烈推荐: 每日运势查询 免费算个人星盘 在线文字投稿 周公解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