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民俗早知道(图)

2013年04月03日 11:38  新浪星座 微博
清明民俗早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清明民俗早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明民俗早知道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插根柳条。大人们还会采来艾叶,丢进锅里,煮几个青皮鸡蛋,便于小朋友揣到学校里“斗鸡蛋”。游戏规则很简单:两蛋相撞,没破皮的算赢。要到年纪稍大一点,才懂得抗议混进“鸡蛋组”的鸭蛋和鹅蛋。

  和清明节联系最紧密的,还有祭祀扫墓、郊游踏青,以及著名的介子推“割股奉君”的传说。

  但很可惜的是,上面这些所有的记忆,其实都和清明节无关。人们现在过的清明节,实际上是由一个指导农耕的节气--清明,以及两个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合并而成;这也是我国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唯一拥有节气、节日双重身份的特例。

  将介子推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多引自我国第一部岁时节日的专门著作《荆楚岁时记》。相传春秋时候,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有一次实在饿的没有办法,随从介子推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给重耳吃。重耳得知后,老泪纵横,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后重耳回国,华丽转身成为晋文公,大封功臣的时候,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看不过去,写了封书信挂在城门上。晋文公心中有愧,赶紧去请,没想到介子推不肯受赏,背着老母躲入深山,无法可寻。晋文公误听进言,放火烧山,以为可以让介子推出来,没想到连影子都没见。上山一看,他和老母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但这本书同时指出,介子推被焚一事,在《左传》与《史记》中根本没有记录。即使在传说中,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民间不得举火做饭,这个日子也是五月五日,而不是在农历三月。

  寒食节真正的起源,据纪连海考证,是因为过去中国人过日子,柴灶、大炕,烧柴火是必须的。于是便选在寒食节这一天,一年拆一回炕、一年拆一回锅、一年拆一回灶。没有炉灶做饭,只能吃冷的食物,故为寒食节。  

  也有说这源自中国最古老的改火习俗。古人在仲春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在汉代,寒食节晚上,宫中会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在唐代,宫里小孩谁先钻榆木取到火,会得到皇帝的赏赐,为绢三匹、银碗一只。

  寒食之日,禁止动火,人们须提前准备好冷食,如北方的馓子(又名“寒具”)、枣馍、麦糕、乳酪、杏仁大麦粥,南方的青团、糯米糖藕。而上文提到的“斗鸡蛋”游戏,从南朝开始就流传下来。

  上巳节则形成于春秋末期,习俗有三:一是结伴到水边沐浴,称为“祓禊”。“禊”即“洁”,寓意洗掉污浊秽气,祈求福祉降临,属于巫术类活动,最早由女巫掌管。魏晋之后,这一习俗演化成中国古代文人之间最著名的“曲水流觞”酒会。二是招魂续魄。三是“春社”,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交合。

  由于清明、寒食(清明前一二日)、上巳(三月初三)时间非常接近,故而从唐代开始,便逐步“三位一体”,清明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强烈推荐:每日运势查询 免费算个人星盘 在线文字投稿 周公解梦大全

给本文挑错 电话:010-62675595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