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11个节气--小暑,梅雨先后结束,三伏天拉开序幕。
古人认为,“燠”为热之始,“暑”乃热之极。“暑”下面那个“者”,在篆文里本是滚水沸腾的“煮”,寓意“天热如煮”,到隶书时代才演化成“者”。还好小暑尚为小热,须到大暑,才真正进入民谚所说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至阳至刚,至阴至柔,循环往复。夏至之时,阳气到达鼎盛,此后阴气每天在地底悄然生长,入伏实际上就是金秋肃杀之气潜入伏藏之意。等到阴气彻底钻出地面,那已是“天凉好个秋”。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个最能体现阴阳两气的此消彼长,小暑的卦象正是“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独家声明: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